持之以恒推进研究 不遗余力推广传播 向世界叫响“红山文化”-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 发布日期:2023-07-12
- 浏览次数:15
辽宁是红山文化分布的核心区,也是红山文化研究的重点区域,更是全国发现红山文化遗址最早的省份。作为距今五六千年的一支史前重要考古学文化,红山文化不仅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华文明璀璨星空中熠熠生辉的那一颗星。
我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曾指出,辽西地区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同时,他还说,“红山文化坛、庙、冢三种遗址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几十年来,我省一代代考古工作者薪火相传,不断将红山文化研究推向深入,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省不断擦亮“红山文化”这块金字文化招牌,向全世界叫响红山文化。7月13日,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日报社和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文化传承发展 探源中华文明”新时代大讲堂在我省朝阳市举行,这必将对红山文化研究与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位于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的祭坛和积石冢体现了红山先民独特的祭祀礼仪
研究向深处不断拓展
伏天已至,微风在茂密的油松林中自由穿行,带出沙沙声响。在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工作者俯身而作,认真整理,用手中工具剥开层层历史迷雾,还原出五六千年前一群捏泥问火、琢玉敬天的史前先民曾经的生活图景。
牛河梁遗址位于我省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于红山文化晚期,也是这支史前考古学文化的重要代表。5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营建了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不仅开启了中国礼制的先河,也在这里迎来了中华文明的曙光。尤为重要的是,在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1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的中华文明探源过程中,红山文化和牛河梁遗址地位凸显,声名远播。
“正是因为40年前红山文化中牛河梁遗址的发现,才在国内引起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大讨论。可以说,因为牛河梁遗址的发现,才推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项重要工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红山文化研究专家郭大顺说。
中华文明,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始终奔流不息。而要探寻这支古老的文明,同样需要一代代的研究人员砥砺前行,甘于奉献。“我们现在正在第一地点发掘七号台基,就是想厘清它的整体样貌,为红山文化深入研究奠定基础。”蹲在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秘书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保护中心)研究馆员郭明深感重任在肩,压力巨大。
郭明只是我省众多对红山文化深入研究的考古人之一。几十年来,我省一代代考古人筚路蓝缕,继往开来,薪火相传,在田野与地层间,在遗址与遗物中,不断破译潜藏在这支史前文明中的重要密码。
从“唯玉为葬”和作为“中华民族共祖”的女神头像的发现,到廓清中华五千年来祭祀格局的一脉相承,再到中华民族图腾龙和“龙凤呈祥”最初形象的确立,几十年来,我省考古工作者孜孜以求,把对红山文化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让那束曾经闪耀在中国北方广袤大地上的星光再度熠熠生辉。
如果说100多年前,我省率先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址推开了红山文化研究的时间大门,那么,近些年来,我省考古工作者不断拓展的研究空间,则坚定了叩问和廓清红山文化样貌的底气与信心。
位于朝阳建平县的马鞍桥山遗址是红山文化早期一处遗址,这片聚落址里发现的祭祀痕迹,进一步还原了早期红山先民的精神世界。不仅如此,在这处遗址发现的谷物和成套农业工具,还证明了红山早期先民已经开始农业定居生活,这打破了以往红山先民以捕鱼与狩猎相结合方式生活的认知。
与“马鞍桥山”一样,近些年来,我省在红山文化研究成果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始于2017年的红山文化专项考古调查,进一步摸清了我省的红山文化“家底”:红山文化遗址和墓地数量从原来的90余处增至500余处;在距离牛河梁遗址6.5公里的上朝阳沟村,一处大型红山先民聚落遗址被发现,这让外界关心的红山先民住哪儿的疑问有了初步答案……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立足红山文化这片史前文明沃土,我省考古工作者正严谨求实、敬业奉献,在辽阔大地上勾画出5000年前的壮阔历史风貌。
传播向域外不断扩围
不久前,“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展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落下帷幕。这场历时两年酝酿推出的大型展览,专门辟出“辽西圣地——红山文化”单元。勾云形玉器、龙凤佩等多件出土于我省牛河梁遗址的珍贵红山玉器,跨越5000多年和1500多公里的时空距离亮相“三秦大地”,别样的造型与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纷纷驻足。
同样在日前结束的安徽博物院“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展”中,我国史前三大治玉中心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凌家滩文化齐聚一馆。实物与图片、文字与视频,勾勒出几千年前中华文明内部之间互鉴互融与星斗满天的壮美画面,令观众叹为观止。
近些年来,我省不断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作为承载着辽宁地域文化的价值符号,我省不断擦亮“红山文化”这块文化招牌,持续让“红山文化”走出去,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安徽博物院等国内重要展馆都成为展示红山文化独特魅力的舞台。与此同时,我省也围绕“红山文化”不断细做文章,大声向外界叫响这支重要的史前文化。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在遗址附近建起的一座大型公园,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是洞晓红山文化的最佳场所。站在第二地点的保护展示馆内,积石冢与祭坛四至清晰、轮廓分明,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5000年前红山先民敬天祭祖的肃穆与隆重。
如果说遗址公园是观众在身临其境中观察红山先民生活与祭祀场景,那么,不断推陈出新的展览则是解读与传播红山文化的重要媒介。
2019年10月,“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启幕,246件珍贵出土文物集中惊艳亮相,震惊世人。该展览是世界范围内首次集中展示红山文化出土的精品文物。此展全面展示了红山文化的内涵与重要价值,彰显红山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知所来,明所往。红山文化在持续不断研究、传播与诠释中,必将成为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最为耀眼的一点,持久散发出独特迷人的魅力。
大事记
1921年 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今葫芦岛市南票区沙锅屯洞穴,首次发掘红山文化遗址。
1955年 尹达首次提出“红山文化”的名称。
1973年 阜新市胡头沟墓地,首次确认了红山文化玉器年代,并首次发掘红山文化积石冢墓葬。
1983年11月2日 “女神”头像出土。
1984年7月 牛河梁遗址出土玉玦形龙和斜口筒形玉器等代表性器类,红山文化玉器的时代遂“一锤定音”。
1986年 苏秉琦提出红山文化已成为研究西辽河上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中华文明起源特征的核心内容之一,首次提出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1993年 在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发现一件完整的带盖彩陶瓮(罍),这是牛河梁积石冢墓葬首次正式发掘出土陶器。
2012年9月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开馆。
2019年至2022年 发掘朝阳市建平县马鞍桥山遗址,这是辽宁首次发掘红山文化大型聚落址。
专家说
“中国文明起源有三种模式:裂变、撞击、融合,辽西地区作为这三种模式发生的区域之一,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
“‘女神’是由5500年前的红山人模拟真人塑造的神像,而不是由后人想象和创造的‘神’,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考古学泰斗苏秉琦
“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在牛河梁遗址陆续发现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其规模宏大,是一个具有都邑规格的超中心遗址。积石冢的中心大墓反映以‘一人独尊’为主的社会等级结构已经形成;玉雕龙、凤、龟、勾云形玉器等通神工具既高度抽象又十分规范,说明红山文化已进入古国时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实证。”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
红山文化研究专家郭大顺
“天神、地示、人鬼的古代宗教体系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以玉明礼、以玉比德的玉礼制和玉文化稍晚时候甚至扩展至整个东亚地区,上述源头都可以在红山文化中找到答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外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领队贾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