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盘锦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市第七次党代会和市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高标准完成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推进建设国际化中等发达城市,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国际化视野,站在国家平台,对标提升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形成管理规范、保障有力、常态长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为建设国际化中等发达城市提供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党委统揽,政府主体。在党委统筹协调的基础上,落实各级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主体责任,站在国家平台、对照先进标准,立足盘锦实际、突出盘锦特色,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建设规划,全力推进实施。
2、以人为本,全面提升。要坚持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统筹安排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与内容,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服务公众“零距离”。
3、注重绩效,强化评估。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绩效评估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建立社会第三方评价机制和群众评价反馈机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
4、统筹协调,共建共享。整合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破解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问题,实行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统筹城乡、互联互通、全民受惠”的态势。
(三)工作目标
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建立符合我市实际、满足群众需求的一整套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的标准化、设施建设的标准化、服务管理的标准化、考核评估的标准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到2017年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从粗放式管理向规范化管理、从计划性服务向预约式服务、从督导型评价向反馈型评价的“三个转变”,成为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二、主要任务
围绕国际化中等发达城市建设,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标准化建设:
(一)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与内容标准化
1、公共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和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公共图书馆须配备盲文书籍或有声图书,方便盲人阅读。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图书不少于1500种、3000册、报纸不少于5种,每年以20%数量递增。
2、全市人均藏书不少于1.2册,年人均新增藏书不少于0.08册。
3、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电子阅报屏,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置led显示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及法律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4、市级公共图书馆每年送图书进社区、进乡村和开展公益阅读讲座不少于12次,每次送图书不少于100种300册;每次公益讲座时长不少于100分钟。县区公共图书馆每年送图书进社区、进乡村和开展公益阅读讲座不少于8次,每次送图书不少于60种200册,每次公益讲座时长不少于80分钟。
5、公共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免费提供文化服务。市、县区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6、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实现城乡应急广播体系全覆盖。
7、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提供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
8、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化转换的地区,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
9、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数字电影,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
10、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5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11、文化共享模拟频道全覆盖。城市社区及农民群众24小时能够正常收视文化共享模拟频道播出的节目。
12、保证基层群众通过机顶盒频道利用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及时丰富并更新机顶盒文化信息资源,逐步完成文化共享工程点播式机顶盒向双向数字电视机顶盒文化共享子系统的转换。
13、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取政府购买等方式,为农村乡镇、村每年送戏曲等文艺演出。每个行政村每年看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场演出时长不低于100分钟。
14、市群众艺术馆、民族文化艺术馆每年组织下基层流动演出8次以上,每次演出时长不低于100分钟;流动展览6次以上。县区文化馆每年组织下基层流动演出6场以上,每次演出时长不低于80分钟;流动展览4次以上。
15、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非遗”展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健全。
16、城乡居民依托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公园、健身路径等公共设施就近方便参加各类文体活动。
17、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年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不少于50次,每周至少1次。村(社区)年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不少于12次,每月至少1次;开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活动不少于120次。
18、市、区县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每年开展文艺知识普及讲座和文艺骨干辅导12次以上。
(二)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化
19、市公共博物馆、美术馆建设、管理达到部颁标准。
20、区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1、市、区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具备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
22、市图书馆建立3个以上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可用数字资源不低于30tb,区县图书馆不低于4tb。
23、市群众艺术馆、博物馆要分别建立2个、1个以上地方数字资源库,开展数字化服务。
24、镇、街道单独设置综合文化站。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设有多功能厅、培训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配备数字文化设施。建有文化广场,面积不低于1500平方米。
25、镇区建有影剧院。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座位不少于100个,具备接待省、市送戏下乡演出能力。每年放映公益电影不少于20场。
26、村、社区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面积原则上不低于200平方米,配置文体器材,配备图书不少于3000册、报纸不少于5种,提供台式电脑、wifi无线上网等数字终端服务。
27、村、社区文化广场面积不低于600平方米,地面硬化、配有体育健身器材、路灯、宣传栏、电子阅报屏、公益广告牌、休息座椅等设施和预留电源,具备文艺演出能力。
28、加强业余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每个村、社区建立3支以上业余文艺团队。
29、市、县设立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建设、管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30、市、区县设立公共体育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配置群众体育健身器材设备。
31、创新服务方式,市、区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各配备一台用于图书借阅、文艺演出等服务的流动文化车,开展流动文化服务。
32、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残疾人配备无障碍设施,有条件的配备安全检查设施。
(三)实现经费、人员保障机制标准化
33、按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要求,由各级政府落实标准化服务所必须的资金,保障标准化建设和运行。
34、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每站配备有编制人员不少于3人,规模较大的乡镇适当增加。从业人员应熟悉广播电视技术,具备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服务能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一名政府财政补贴的公共文化专管员。
35、市、县区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每年参加全国基层文化队伍远程网络培训时间不少于50课时。
三、实施步骤
各县区、市直有关单位要在市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基础上,对照指标要求,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各项标准的实施,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各项任务。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完善制度(2017 年3月-2017 年5月)
成立盘锦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下发《盘锦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民意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对标准化工作的意见,使各项标准更加贴近群众需求。
(二)深入实施(2017年5月-2017年11月)
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契机,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以提升流动服务能力、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手段,有效扩大公共文化的服务半径;以完善政府采购、定制配送等工作机制为目的,有效对接群众需求,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三)全面完成(2017年11月—2017年12月)
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使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达到全国一流的水平,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示范借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分管市长为组长,各县区、经济区和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盘锦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文广局,具体负责标准化建设日常事务。各县区、经济区和市直有关单位相应组建专门机构,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明确工作责任
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对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各县区、经济区和市直各相关单位也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对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措施不到位,工作任务不落实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追求相关责任。
(三)强化宣传引导
通过各级主流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宣传标准化建设工作,宣传党和政府的文化惠民政策,强化公众对标准化建设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调动全社会支持、参与标准化建设的热情,切实推进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