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一枝花:上口子高跷秧歌
盘锦上口子高跷秧歌具有350余年的传承史,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代代传承一直延续至今。这支队伍目前由40人组成,平均年龄30岁。新中国成立后。上口子高跷秧歌在传承人杜显文的组织下,经常活动在河东水西,享有很高的声誉。2005年由仉振合传承给张忠贤至今,在市、县、镇等三级文化部门的申报下,被辽宁省政府于2006年6月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张忠贤成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高跷秧歌又称高跷,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的传统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上口子高跷继承和发扬民间优秀艺术传统,在乐曲、服饰、表演技巧上有所创新。在表演上采用全体队员驾象造型入场,然后边舞边加各种绝活技巧,最后全体队员编龙造型退场。观众既看到优美的舞姿,又看到了高难度动作,使这支民间高跷秧歌在艺术上锦上添花。
这支队伍在继承传统的秧歌表演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谋求发展,以盘锦地区特有的品牌,向产业化发展。为做强做大文化产业,他们利用特有的绝活绝技成立了盘锦上口子忠贤文化艺术团,曾先后去过广东、陕西、北京、上海、内蒙、甘肃等地进行商演,并取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这支队伍无论在省内、省外都享有较高的盛誉。央视《乡村大世界》栏目曾先后三次录制节目,《欢乐中国行》栏目也与之互动。省、市级电视台、日报社、广播电台也多次播出了盘锦上口子高跷秧歌有关信息。并于1992年荣获文化部举办的“龙潭杯”铜奖,2012年9月12日荣获中国文联第九届民间艺术节“山花奖”。2013年参加了全国十二运的暖场表演,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为头条消息报道,在全国产生热烈反响,被誉为“辽南一枝花”。
上口子高跷秧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以来,积极探索在传承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力保传承之路,始终进行生产性保护,为了让这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队伍得到长足发展,市、区、镇政府对这支队伍进行进一步包装,之后培养经纪人,负责常年联系演出业务,培养下一代高跷传承人,使上口子高跷秧歌逐步走入正轨,保证这一国家级项目永久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