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 | 盘锦怎样把城市轻轻放在湿地上?-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 发布日期:2022-11-24
- 浏览次数:15
城水交融,河海汇聚,红海滩鲜亮,芦苇海荡漾,这是专属于辽宁省盘锦市的湿地名片,也让盘锦脱颖而出,成为东北地区唯一入选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的城市。
位于辽河三角洲的盘锦缘何成为“国际湿地城市”,中国环境报记者专访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陈佳勃。
在陈佳勃看来,盘锦能被评为“国际湿地城市”,有其天然的优势。盘锦素有“九河下梢”之称,境内共有大中小自然河流21条,河流总长634公里,总流域面积3570平方公里,辽宁的母亲河辽河以及大辽河、大凌河三条河流在此入海。
盘锦拥有近海和近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芦苇沼泽湿地、人工湿地(水稻田、养殖池塘、输水河和盐田)等湿地类型,占地面积高达24.96万公顷,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0.85%,盘锦也因此被称为“轻轻放在湿地上的城市”。
“盘锦湿地处于全球九大鸟类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西太平洋迁飞路线上,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目的地、濒危物种黑嘴鸥最大种群的繁殖地,也是丹顶鹤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自然繁殖的最南限、越冬的最北限,入海口处是70余种鸻鹬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取食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陈佳勃告诉记者。
同其他城市一样,“放在湿地上的城市”也曾面临过发展中的“阵痛”。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少部分地区在和湿地相处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不和谐”的画面:围海养殖、造田,工业粗放发展、污水入河……一些原本清澈的湿地变得有些浑浊。
城市发展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位于城市的湿地生态系统在改善城市环境、减少洪涝灾害、补给地下水、削减污染负荷、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陈佳勃指出,“随着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保护湿地成为社会共识,也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篇章。”
这也充分体现在盘锦对于湿地的保护中。盘锦市颁布施行了《盘锦市湿地保护条例》,制定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财政奖补政策和实施方案,编制《国际重要湿地管理计划》及《生态预警方案》,并在湿地保护管理中予以实施,使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此外,盘锦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左右,实施泵站、泵闸建设,湿地渠系清淤,湿地管护设施建设等湿地保护修复和湿地生态补水工程,并通过“退养还湿”,5年恢复湿地近11万亩,这些举措及取得的成果,成为盘锦参评“国际湿地城市”的底气。
在陈佳勃看来,盘锦与湿地和谐相处的探索也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充分调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公众三方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保护湿地,促进城市与湿地和谐共生。
首先,通过科学管理,提高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整体供给效率和价值。重视保护湿地的自然水文状况,维护保障湿地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所需的一定数量与质量的自然水文状况,严格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科学管理,提高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整体供给效率和价值。
其次,重视科技研发和湿地修复成效监管,进一步提高湿地保护的科技水平。深入开展污染物削减、湿地生态修复、生态功能提升与稳定化运维管理等关键技术研发,促进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加大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指标常态化监测力度并拓展广度,强化湿地生态修复成效监督。
再次,重视宣教,营造湿地保护氛围。利用多媒体手段普及湿地知识,宣传湿地的重要性。通过“湿地日”“爱鸟周”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群众深入认知湿地、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护湿地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一环。
“保护好湿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守护好‘地球之肾’,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陈佳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