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元宵 | 盘锦各民族元宵节风俗-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 发布日期:2024-02-26
- 浏览次数:344
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思是说元宵节是最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春节中的“压轴戏”。盘锦作为移民城市,元宵节也是多姿多彩的。旧时,汉族的元宵节也称为“灯节”,过节时,户户红灯高悬,神案上焚香燃烛,不论穷富都要多炒几个菜,还要滚元宵、吃汤圆。目的都是一样,即期望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团团圆圆、阖家幸福。孩子们则手提玻璃做的或手糊的灯笼,招朋唤友,满街撒着欢儿地跑。在盘山县城、沙岭、田庄台等地,还会由各大商号出钱,请来民间队伍表演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耍狮子、舞龙灯、击太平鼓等。入夜后,会把事先买来的响鞭、二踢脚、花炮等爆竹集中燃放,一起欢度良宵。
满族打灯笼照(舅)旧
盘锦的满族多为辽宁的“老民”“坐地户”。在明代末期,境内的满族人口开始增多,一是有不少来随军驻守和屯垦的。如公元1622年(天命6年)正月十八,后金国(清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老汗王努尔哈赤亲率5万大军由辽阳出发,攻取广宁(今北镇市)。途经盘锦境内时攻占了西平堡、镇武堡、西宁堡等军事据点,后逐渐有女真人即满族人入境居住。二是相继有从关内移入的汉人投旗者(加入满籍)。到1906年(清光绪32年)建盘山厅时,境内已有满族人近千人。到民国时,因政府提倡“五族共和”,允许满汉通婚,所以满族人口大增。在盘锦,满族文化丰富多彩,其中节日风俗亦很多。
满族人较重内亲,过去元宵节时有舅舅给外甥糊灯笼的习俗。这不但显示出舅舅的手艺,也拉近了与晚辈间的距离,故民间有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的说法。此外,还有“走百病”和“照贼”的习俗。“走百病”即妇女三五成群在冰上或空地上行走,嬉戏欢闹,希望脱晦气。而入夜手提红灯笼照遍屋内庭院各处,称为“照贼”,祈求家宅平安。
不少满族孩子这天还会玩“抓子儿”游戏。玩时一群孩子坐在炕头,把猪、羊、鹿等动物的膝骨当成玩具抓来欻去,还要唱童谣——“嘎拉哈,哗啦啦,炕上一群俊格格。钱码头,铜钱穿,稀里哗啦上下翻。你一把,我一把,炕头欻起嘎拉哈。嘎拉哈,真好玩,一玩玩到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对着镜子梳梳头 。梳梳头,穿旗袍,一群哈哈赶来瞧。”“嘎拉哈,哗啦啦,男女老少笑哈哈。你来抓,我来抓,又是弹来又是抓。嘎拉哈,真好玩,整个正月玩不完。二月二,龙抬头,再玩就是打龙头。打龙头,可不中,惹了麻烦招神冲。”该游戏既锻炼手的灵活性又开智,增加了节日气氛。
满族人还有不少禁忌,节日期间更要注意。如满族敬狗,不吃狗肉,不穿戴狗皮物件,去满族人家串门更不能打狗、骂狗。还有敬饲乌鸦的习俗。传说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因明军追杀,四处躲避时,被一群乌鸦遮盖住,才幸免于难。此后传说皇太极也曾被乌鸦救过。所以后来乌鸦被清朝历代帝王奉为“神鸟”,被满族人所喜爱。过去在石新、东郭等地的满族人纷纷在正房前立“索伦杆”来敬饲过往的乌鸦,以表感谢和高规格的崇拜。“索伦杆”也称“神杆”,即一根丈余高的木杆,顶部有一锡斗,里面放置碎米或切碎的猪内脏。满族人西炕不能随便坐,因为西炕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信物。
朝鲜族挑福水
朝鲜族把元宵节称为“上元节”。过节时,人们要在先辈坟前送灯,还要在院内、院门旁挂灯,有的还到河里放灯船。此外,还有挑福水、吃五谷饭、吃固齿糖、喝聪耳酒、跳民俗舞蹈、踏桥等习俗。其中,挑福水是妇女在清晨头顶瓦罐到水井旁或河边,把映入水中的月亮“舀”上来,装进容器中。因为她们认为这样的吉祥之水会给全家祈福消灾,特别是能使当年庄稼丰收。而“踏桥”是迎着月光在家跟前儿的桥上往返数次,据说这样可康宁无祸。
朝鲜族过去还有踩地神的活动。活动在元宵节白天由农村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下举行,活动队伍20多人,要分别扮成书生、新娘子、长工等。在悦耳乐曲伴奏下边舞边走,走遍村中所有家庭。走到每家都会高喊主人请开门,不给开门不回去。被踩过的农家主人要端饭桌,上摆米酒、食物来犒劳活动队伍,桌上还要插着油灯。活动队伍见此会唱道:“此户宅心仁厚,生下的儿子是丞相监事,生下的女儿是孝妇烈女。”踩地神不但踩地,还要踩屋边、踩仓库、踩粮垛、踩猪圈、踩牛马圈等,意在地神会守护家宅,能带来吉祥平安,表现出一种豪放自由的娱乐精神,与东北大秧歌一样喜庆热闹。
锡伯族“抹黑节”
锡 伯族在元宵节这天也张灯结彩,摆酒席,吃元宵。正月十六这天仍要延续过节,称为“抹黑节”,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庄稼收成好,人们生活幸福安康,这天人们起得很早,带上抹过锅底的黑灰布走上街头,伺机抹黑街上人,不相识的陌生人也躲不过,以相互抹黑取闹。这种过节形式既是祈求上苍保护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又有娱乐性、体育性、益智性。
锡伯族本来人口就少,清同治初年才有2万多人。1764年,清政府下令大批驻扎在辽宁的锡伯官兵偕同家眷计4000多人到新疆伊犁戍边,戍期为60年,也就是有去无回。他们为了顾全大局,忍辱负重,毅然在那年的农历四月十八从沈阳出发,绕外蒙古前往新疆。他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行程万余里,终于到达伊犁,途中人员伤亡很大。到达新疆后,他们不但有力抵御了英帝、沙俄等列强的入侵,还在伊犁开荒种田,兴修水利,把那里建成了塞外江南。所以锡伯族人历来非常重视节日,尤其是西迁节、元宵节等,因为这是同胞们相聚的吉祥日子。
锡伯族也有不少禁忌,节日期间更不能触犯。他们忌食狗肉,因为古代的锡伯人在游牧、渔猎过程中,常受到猛兽的袭击。这时猎狗常会为保护主人,誓死与猛兽撕咬,或给其他锡伯族人通风报信来营救主人。在打猎时,他们还帮主人寻找和追赶猎物,所以锡伯族人认为狗是人类最真诚的朋友,食狗肉是他们莫大的耻辱。锡伯族人也不食驴肉和马肉。因为锡伯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认为驴、马都是终生忠贞于人类的动物,特别是马对锡伯族人的忠诚度仅次于猎狗,所以不但不食,死亡后也不会弃尸荒野,而会择地埋葬。
回族清真美食
盘锦的回族也过元宵节,他们会提前准备好各种口味的元宵。田庄台等地的回族同胞在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刘家果子、宝发祥糕点、正兴合元宵、王把切糕、哈豆包粘食、田庄台馅饼、老胡家烧鸡、佬田台烧鸡、三合居烧鸡熏酱、凤桥白酒等老字号、非遗业户出的清真食品深得各民族喜爱,受到当地百姓的追捧,有些还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报道,为盘锦赢得很多美誉。
蒙古族祭月
蒙古族在元宵节晚上要举行祭月仪式,向月亮献上最好的民族食品,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诸事吉祥。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也融合了一些汉族的习俗,如元宵节这天晚上有些人要陆续走出家门散散步,叫“走百病”,尤其是要结伴而行逢桥必过。这样既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情,也有了祛病延年、消灾健康的美好寓意。现在很多年青人喜欢去看灯会,归家后开始吃元宵、看月亮。总之过节时追求的气氛一样是团圆、喜庆、祥和。
在新社会、新时代,盘锦的元宵节显得更加喜庆。如企事业单位、商场和很多居民家都张灯结彩。相关部门还会组织灯展、猜灯谜、踩高跷、扭秧歌、龙狮表演等夺人眼目的传统活动,有时还伴有广场演出、焰火晚会、美食节、民俗文化庙会、精品车展等新式活动,为市民献上一道道精美绝伦的精神盛宴。(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