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而行 厚植底色——盘锦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赋能-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 发布日期:2023-10-27
- 浏览次数:101
核心提示
近年来,盘锦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盘锦市振兴发展的优势所在。巩固好、发挥好这个独特优势,盘锦市今年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专项方案,以协同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为牵动,做好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创建全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做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生态环境更优美。
“天下奇观”红海滩引来众多游客。记者 刘立杉 摄
项目化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修复
深秋时节,国家5a级景区盘锦红海滩风景廊道上,火红的翅碱蓬草与碧海蓝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分明、令人陶醉的生态画卷,令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流连忘返。
“我们此次错峰出行,特意到辽宁看红海滩,天下奇观果然名不虚传。”来自河北秦皇岛的游客唐晓棠开心地说。
刚刚过去的黄金周,是盘锦市近5年最火的“十一”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378.85万人次,总量位居全省第三。其中,红海滩风景廊道连续5天接待游客突破3万人次,是2022年同期的7.7倍。金色湿地名片发挥出的作用功不可没。
盘锦湿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也是世界上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湿地之一,自然湿地面积达24.96万公顷。2018年,受自然环境变化等影响,红海滩湿地生态环境受损严重,部分区域植被退化形成裸滩。加大红海滩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势在必行。
盘锦市高度重视红海滩湿地碱蓬草退化状况。在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盘锦文旅集团邀请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围绕辽河口水环境及红海滩湿地生态修复开展大量研究工作。红海滩湿地修复工程,也被科技部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个国家及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经过不懈努力,红海滩景区碱蓬草覆盖面积由2018年的2000亩扩大到今年的2.5万亩,实现景区18公里碱蓬草基本全覆盖。
红海滩风景廊道湿地修复工程,是盘锦市项目化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的缩影。2014年以来,盘锦辽河口湿地连续8次成为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累计投入资金1.78亿元。截至目前,盘锦“退养还湿”工作成效显著,累计恢复湿地8.59万亩,恢复自然岸线15.77公里,造就全国最大“退养还湿”单体工程,有效维护了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被誉为“东北明珠”和“中国湿地之都”的盘锦,2022年荣膺“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美丽海湾的保护与建设,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湿地三宝”数量也明显增加。丹顶鹤越冬种群由2020年的51只增加到2022年的94只,是有历史记录以来在盘锦越冬的最大种群。斑海豹观测数量由2020年的150头增加到2022年的250多头,增加68%。今年盘锦湿地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达到11357只,继续保持全球最大的黑嘴鸥种群繁殖地地位。
倡导全民参与,共同珍爱湿地生态,盘锦市始终把提升全民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大事。目前,盘锦已建成辽河口湿地宣教馆和红海滩湿地科学馆2个湿地专题宣教场馆,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建立了3个小型湿地科普宣教展示区,成立了3个湿地保护领域的协会组织,创立了2所湿地学校。
盘锦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宗树兴 摄
多举措练就环境治理“硬功”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修复生态底色,更要练好环境治理的“硬功”。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盘锦市以促进经济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福祉为重点,全力创建碧水蓝天、绿色低碳、和谐宜居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推动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在加强大气污染治理上,今年以来,盘锦市聚焦臭氧污染防治、移动源污染治理、重污染天气应对、城市扬尘管控、涉气领域执法等重点领域,在全市开展“五个专项行动”,加强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管控,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采取系列举措保障辽河流域国控断面稳定达标,陆海联治实现了“河清海净”。扎实推进入河入海排污口分类治理,推进排污口规范化整治,通过健全海水养殖监管机制,完善渔港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行,全面落实“一港一策”污染防治措施。开展“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目前,已初步完成盘锦市近岸海域污染现状分析、流域河流水质现状分析等模型构建工作。4个国考断面全部实现逐月达标,5个省考断面均达标,水质指数同比改善10.44%。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制定盘锦市城市排水雨污分流方案并推进实施,目前已完成第二污水处理厂两座初沉池清淤工作。
切实抓好耕地保护,盘锦市以“零容忍”态度实施违法违规破坏耕地、破坏生态问题的专项整治,切实守牢守好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修复安全红线。年初以来,盘锦市相继开展了“耕地保护百日攻坚”专项行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
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截至目前,盘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4天,优良天数比达83%,pm2.5平均浓度为26.9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三。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水质优良比例75%,创下历史最高水平;深化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河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管理水平不断巩固提升,3个县级以上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辽河流域(浑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下游盘锦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逐步完善,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目前,盘锦市大洼区、盘山县、双台子区已先后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命名。随着兴隆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启动,盘锦市力争到2025年建成全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加速“无废城市”建设提标升级
在盘锦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5g智慧园区管控中心,一整面墙的电子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园区内企业的生产运行情况。
通过这一中心,园区能够实时把控企业固体废弃物余量和达标情况,既能为企业提供监管预警,也能为精准执法提供技术支撑,还能针对固体废弃物利用进行下游精准招商,最终实现产业园区内循环,有效解决了工业固体废弃物统计难、处理难、监控难等问题。
2019年,盘锦市成为全国首批11 5“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和地区之一,是东北唯一入围城市。经过努力,盘锦市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总结凝练辽河油田“无废矿区”、城乡一体化大环卫体系等10个典型经验模式,基本形成独具特色的“无废城市”建设盘锦“五色锦”模式。
盘锦市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将其列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实施。通过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农业固体废物利用水平等举措,助力“无废城市”建设提标升级。
推进辽河油田进一步打造“无废矿区”。辽河油田全部实施绿色修井作业,提升清洁生产绿色作业水平,单井作业油泥产生量从2019年的300公斤下降至2023年的30公斤,下降率达到90%,钻井泥浆综合利用率达100%。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今年6月,盘锦市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将创建绿色制造工厂、绿色园区作为重要抓手,加快推动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盘锦市持续推进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出台了打造石化及精细化工全产业链三年行动专项方案,锚定建设国家重要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目标,瞄准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上,盘锦市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大力发展高端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产业,药用辅料、医疗辅具等新医药产业,锂电池核心组件、氢能等新能源产业。目前,盘锦市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17家,盘锦高新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园区,盘锦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得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
发挥品牌带动优势,提升农业固体废物利用水平。盘锦市充分发挥盘锦大米、盘锦河蟹等品牌带动优势,促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推进农业绿色化生产;通过有力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持续推进省级美丽宜居村创建、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让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大有作为。截至目前,盘锦市已涌现绿色食品认证企业33家,产品49个;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稳定在98%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78%以上;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135个。
巩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果,盘锦市持续完善城乡一体化大环卫体系,推进兴隆台区100万吨/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项目建设,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盘锦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班,印发盘锦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目前,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6.8%,办公场所和学校、车站等公共场所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农村地区生活垃圾覆盖率达100%。当下,盘锦市投资12.7亿元建设的固废综合处理园区正有序推进,为盘锦“无废城市”提标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湿地之神”——丹顶鹤
丹顶鹤,俗称仙鹤,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是全球现存的15种鹤中仅分布于东北亚的一种,分布范围涉及中国、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和蒙古国。目前,全球丹顶鹤野生种群数量约为3800只左右。
盘锦市位于渤海之滨,地处全球九大候鸟迁飞通道中“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东亚—西太平洋”两条候鸟迁飞路线上,每年在此迁徙停歇或繁殖的水鸟超过100万只。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丹顶鹤大陆种群的繁殖地、第三大越冬地及重要停歇地,2022年越冬种群达94只。盘锦有“鹤乡”美誉。在这里,丹顶鹤的保护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环保组织的高度重视。赵仕伟、于长斌等青年人才带领科研团队,对丹顶鹤饲养、人工繁育及野化开展合作研究,2016年至2023年,人工孵化成活丹顶鹤356只。
“湿地精灵”——黑嘴鸥
盘锦市广袤的湿地中,栖息着488种野生动物。黑嘴鸥就是其中一种,被称作“湿地精灵”,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繁殖于我国东北、东南沿海地区,并迁徙于亚洲东部。
1989年,最早发现境内湿地有黑嘴鸥的繁殖巢穴后,盘锦市就开始了对黑嘴鸥生存状态、习性和栖息繁殖地与种群保护的课题研究。如今,盘锦湿地的黑嘴鸥种群数量已由1991年的1200只增加到2023年的11357只,盘锦市成为全球黑嘴鸥最大种群的繁殖地。盘锦市南小河黑嘴鸥栖息繁殖地的保护管理,成为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经典案例。2006年,盘锦市被授予“中国黑嘴鸥之乡”称号;2018年,黑嘴鸥成为辽宁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吉祥物,并命名为鸥宝儿。
“海上大熊猫”——斑海豹
斑海豹,学名西太平洋斑海豹,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憨态可掬的斑海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海上大熊猫”。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吉祥物“宁宁”,就是一只斑海豹。
斑海豹是唯一能在我国海域进行繁殖的鳍足类海洋哺乳动物。其中,辽东湾辽河入海口是世界上斑海豹8个繁殖区中最南端的一个,也是在我国海域唯一的繁殖区。斑海豹身体呈纺锤形,大的一般重100公斤左右,小的五六十公斤,寿命大约30年,主要捕食鱼类,也吃头足类和甲壳类动物。
斑海豹为冬季繁殖、冰上产仔的冷水性海洋哺乳动物。每年冬季,斑海豹游入黄海北部,12月,穿越渤海海峡进入辽河入海口在冰排上进行繁殖。1月至2月,在浮冰上产仔,哺乳期为一个月左右。繁殖期过后,斑海豹常栖息于盘锦市辽河入海口附近岸滩和大连市旅顺虎平岛及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周边,幼体则分散于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的渤海沿岸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