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刘仁的“浪跷”情缘
每个人对“情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题记
一
2020年9月20日,阳光明媚,筹建多年的大洼区西安镇上口子村的上口子高跷秧歌博物馆正式揭牌。同时,辽宁省“非遗”进景区暨盘锦市高跷秧歌展演活动也在上口子村举行,被誉为“辽宁三大高跷”的海城高跷、盖州高跷、上口子高跷,还有太平秧歌队、西安高坎秧歌队、沙岭秧歌队、兴隆台区汇美秧歌队,汇聚到上口子村,吸引来八方来客。
村边的绿水湾景区广场,被围得水泄不通。各高跷队纷纷亮出绝活儿,动作花样百出,时而围成一团做“大飞人”,时而站成一片做“人墙”,时而人叠人盖“三级楼”,时而翻筋斗,时而“孔雀开屏”……每一次出彩的表演,都得到观众的热烈喝彩。
这是“浪跷人”的节日,小小的村庄里充满了喜庆气氛。
这一天,对盘锦市文化馆馆长、画家刘仁来说是难忘的,他将自己8年前创作的一幅长1.9米高1.9米的油画《最炫东北风》,无偿捐献给上口子高跷秧歌博物馆。这幅画创作于2012年,历时近一年,先后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辽宁省展区展览获优秀奖、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地区美展获银奖、大西北开发巡展获银奖,辽宁省“大美辽宁”美展获金奖等等,大大小小的奖项数也数不清。这标志着他绘画艺术生涯的新高度。
从西安镇领导手中接过“收藏证书”,刘仁像是面对自己一个要远行的孩子,神情如释重负般地凝重:“这幅画的创作缘于上口子高跷,现在,在最好的时机把它落户到最应该归宿的地方,我放心!”
这幅画表现的是,上口子高跷人的“浪跷人生”。
二
在上口子,人们管踩高跷的人称为“浪跷人”。一个“浪”字,既是美的标准,又是对美的追求,或者说是人们通过高跷这种形式,表达对内心深处的美的一种宣泄。
提起上口子高跷秧歌,刘仁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我出生在大洼田庄台,和上口子村一样处在大辽河下游,那时每逢过年过节就喜欢看高跷秧歌表演,觉得那东西很神奇,能把人变得高高的,后来就试着学习踩高跷,不过那时困难买不起现成的,就想办法自己做,记得10岁那年我像发现新大陆似地把家里唯一的扁担给锯了,改成了一副高跷,当我欣喜若狂美滋滋地扶着墙、拄着长棍扭得正欢时,发现怒气冲冲的爷爷和小脚的奶奶来了,后果当然是要接受……那副高跷陪伴着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参加工作后,刘仁经历了田庄台镇文化站、盘锦市歌舞团、盘锦市群众艺术馆、盘锦市文化馆的工作转换,从最基层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到专业艺术院团再到文化工作管理者,从美术爱好者到专业舞美设计再到盘锦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不论生活如何变化,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他对上口子高跷秧歌的那份情缘始终没有变,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岗位上以不同的方式关注、支持这项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他更加青睐植根于自己脚下这片热土的民间技艺。
三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上口子高跷秧歌技巧又有了新的突破,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并融入了现代舞和现代杂技,演出了《架象》《三环套月》《锦上添花》《五朵金花》《大姑娘美,小伙子浪》《金鸡倒立,蝎子抓城》《对子表演》《向阳花》《飞人》《编龙》等优秀节目,深受人们的喜爱。
2006年,上口子高跷秧歌第六代传承人张忠贤带着新一代“浪跷人”,不断攀登高跷艺术高峰,研发了“鲤鱼打挺、蝎子爬城、小翻、三节楼”等许多绝活,上装高跷增加到110厘米,表演形式与时俱进,完成了由民间至赛场再到舞台上的转变,使观众既能看到优美的舞姿,又看到高难度的动作。
上口子高跷表演时,主要由14个惟妙惟肖的“角儿”组成,每一个都有特色,每一个都是亮点。在上口子,每一个“浪跷人”都是乡亲们心中的大明星。为了让这门民间绝技薪火相传,一代代热衷并痴迷于高跷秧歌事业发展的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2006年,上口子高跷被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升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张忠贤被评为该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四
2012年,上口子高跷秧歌不负众望夺得第十一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最高奖项“山花奖”。刘仁(时任盘锦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兴奋地专程来到上口子村,自己掏腰包摆上三桌酒席,宴请高跷队人员。
从那时起,上口子高跷秧歌艺术团屡屡被邀请到各种赛事上表演,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每年春节期间也要演出几十场之多。
也就是那一年,刘仁开始创作以上口子高跷为题材的系列油画作品《最炫东北风》,如今他已经创作完成系列油画作品20余幅。
2013年,上口子高跷秧歌作为展演节目,在锦州世博园盘锦园活动周中演出。2013年8月31日,万众瞩目的第十二届全运会在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启幕,身着盛装的上口子高跷秧歌队作为第一个热场节目欢快进场。那一刻,全世界都知道了辽宁盘锦大洼西安的上口子高跷秧歌,认识了那里的“浪跷人”。当看到那些熟悉的笑脸在央视《新闻联播》上绽放,刘仁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2016年,上口子高跷秧歌博物馆已经初具规模。一个村子开办高跷秧歌博物馆,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的,是回顾过去的里程碑,更是展望明天、鼓励新一代不断前行的旗帜。有了记忆才有传承,有了传承才有创新,有了创新才有发展。上口子高跷秧歌博物馆的建立,将更好地收藏、研究、展览、宣传这种记忆。刘仁、唐恒(西安镇文化站站长)等人,邀请了当年在大洼任职并对上口子高跷很有感情的老领导郭兴文题写馆名,并相约揭牌捐画……
五
2020年7月,一支由22名小学生组成的上口子高跷秧歌少年队正式成立了,他们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8岁,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上口子村人,但他们接力和传承的是如此厚重的中国传统民间技艺。
“孩子们是上口子高跷的未来!如今的西安上口子村,已经成为盘锦乡村旅游的一个景区,是文艺之乡,这也给上口子高跷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使命,为进一步将其打造成为盘锦的一个文化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分管工作的领导和画者,我将不遗余力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以回报这片深情的土地。”刘仁如是说。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这或许就是刘仁坚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动因。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画家刘仁的“浪跷”情缘还在继续,一定还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感动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