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盘锦:坚持“生态立市”共创绿色福祉-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 发布日期:2023-03-31
- 浏览次数:4
冰凌初消,辽河向西奔流入海。
这条辽宁的母亲河,在清代时改道,大部分河流经盘锦入海。100多年来,辽河不仅见证着两岸的沧海桑田,更润泽出大面积的滩涂和沼泽,滋养了碱蓬草、芦苇这些湿地植物,使之成为迁徙鸟类的栖息地。位于辽河左岸的盘锦市,2022年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名单。
盘锦湿地的苇海游舟,吸引了大量游客。宗树兴 摄
近年来,盘锦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全力推进经济发展向绿色转型、结构调整向绿色转轨、消费理念向绿色转变、生活品质向绿色转换,绿色已成为盘锦高质量发展最鲜明、最厚重、最坚实的底色。
攻坚——退养还湿,解决治理难题
由于天气回暖早于往年,今年第一批50只北迁的丹顶鹤于2月24日到达辽河口湿地,比往年提前了1周左右的时间。截至3月8日,工作人员已观测到450只北迁丹顶鹤。
位于辽河入海口附近的辽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内,50岁的盘锦市林湿局鹤类繁育保护站技术人员赵仕伟正在忙碌。种鹤即将进入繁育期,赵仕伟在给它们“加餐”——除了日常的鱼虾、蟹类、贝类、花生米之外,这段时间他们还会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维生素。
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赵仕伟和他的同事们累计救助、繁育野化放飞了200余只丹顶鹤。辽河口湿地的生态逐年好转,丹顶鹤、黑嘴鸥、大天鹅、灰鹤等304种鸟类在越冬时选择在这里栖息或停留,每年迁徙途中在此区域停歇的候鸟达数百万只。
野生鸟类在辽河口国家公园湿地嬉戏。孙永宝 摄
这片湿地成为“鸟的天堂”,碱蓬草功不可没。碱蓬草,一年生藜科植物,不仅能适应盐碱环境,更神奇之处在于它能用粗壮的根系加快海滩土壤的脱盐过程,掉下的茎叶腐质后还肥化了土壤。滩涂经过它的改良,才能生长出芦苇、菖蒲等植物,引来百鸟栖息。盘锦市从2010年开始就研究碱蓬草的人工补植技术,有效遏制了碱蓬草的退化,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近年来,盘锦以协同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为牵动,统筹推进辽河流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坚守湿地生态底线,实施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积极组织实施碱蓬草修复工程。在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红海滩的面积2018年只有2000亩,截至去年底已经达到了2.2万亩,4年间增加了10倍。
如今,绿苇红滩不断扩展,鱼虾洄游繁殖,成群的鸟儿在此栖息觅食,湿地的生态功能全面重启,辽河口湿地再次充满勃勃生机。
转型——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路
益海嘉里盘锦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厂区内,飘散着浓浓米糠香味。在很多传统粮食加工企业,大米是唯一产品,稻壳和米糠等都被废弃。但在益海嘉里,通过科技创新,一粒稻谷不仅可以化身为品牌大米,还可以衍生出卵磷脂、米糠蜡、谷维素、米粞粉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且稻壳能发电,米糠可制油,稻壳灰可变身绿色环保的轮胎。
益海嘉里集团每年燃烧稻壳约60万吨,相当于节省煤炭约35万吨,节省发电成本约7200万元,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3500吨。照此计算,中国每年2亿吨水稻可产4140万吨稻壳,如果都用于发电,可节省煤炭约2600万吨,节省发电成本约49亿元,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0多万吨。
这些稻壳燃烧后产生的稻壳灰,还将被制取活性炭和白炭黑,这是益海嘉里水稻循环经济模式的最后一环,也是技术难度和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项成果。
一吨稻谷产生的稻壳可以制取0.03吨高附加值的白炭黑和0.01吨的稻谷活性炭。自2012年11月欧盟“轮胎标签法”实施以来,绿色轮胎成为轮胎产业发展方向,高分散型白炭黑呈现巨大的需求潜力。益海嘉里利用植物提取的白炭黑纯度高,其他干扰应用性能的微量元素低,通过世界知名轮胎厂商固特异试用,能显著增加橡胶强度,并帮助降低轮胎滚动阻力,特别适用于生产绿色节能轮胎。
这样的转型,不只存在这一家企业。益海嘉里所在的盘锦辽滨经开区获批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探索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全市已培育2个国家级绿色工厂、9个省级绿色工厂、2个省级绿色园区。
2017年6月,辽滨经开区获批国家级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园区。盘锦市委网信办供图
近年来,盘锦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除了充分发挥环保倒逼机制作用,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外,盘锦还从源头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环保执法监管,以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的“三线一单”机制作为管控园区发展的重要环境依据,严控“两高”项目准入。目前,全市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执行率达到100%。
按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要求,盘锦利用先进生态技术,大力培育发展氢能、碳素材料、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同时,立足湿地这个最大优势,开发湿地绿色产品,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提升——民生所期,共享治理成果
具有年代感的砖房、广袤的稻田、阵阵蛙鸣……每年旅游旺季时,盘锦市大洼区荣兴街道“稻作人家”民俗文化村都会吸引大量游客,这时工作人员一大早便各自忙碌起来。
从荣兴街道打造民宿度假村开始,这个位于盘锦最南端,东临大辽河,西濒渤海辽东湾的地方,实现了从默默无闻到天南地北游客慕名而来的转变。多年前,这里的年轻人都会选择前往韩国打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踊跃返乡创业,吃上文化饭、赚到生态钱。
稻作人家民俗村在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体验稻作文化、感受辽河口文化的同时,也摸索发展出农村第三产业的新业态——民宿。盘锦市委网信办供图
小小民俗村,折射出的正是生态改善带来的发展红利。生态环境的改善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生机,不仅仅是兴旺的旅游业和百姓火红的日子,还有依靠生态改善蓬勃发展的各类产业。
盘锦市借势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组建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两大产业联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6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3家,建立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25个,蟹稻综合种养面积达到92万亩。
从小在芦苇荡边长大的张丙坤目前经营一家生态板业公司。张丙坤说,近年来通过退耕还苇、人工植苇等措施,芦苇长势越来越好,也为他的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一根苇子的力量,远不止板材。在当地很多食用菌车间里,芦苇被碾碎、加工成蘑菇的“菌棒”,由它滋养出来的蘑菇颜色鲜亮,嫩滑又饱含鲜香。
生活方式绿色化同样深入人心。今年以来,盘锦市因地制宜开展公园绿地建设,扩大城市绿色空间,通过实施“口袋公园”建设,见“缝”插绿,为市民提供健身、休息、游玩的好去处,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让生态环境绿色占比多起来,让制造业绿色占比高起来,让城乡生活绿色占比升起来。盘锦正在把良好生态环境这个宝贵资源,转变为实现振兴新突破的优势。
如今的盘锦,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开。